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0年第6期 P121-126
周向频,吴怡婧.晚明福州曹学佺石仓园平面复原及特征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6):121-126.
晚明福州曹学佺石仓园平面复原及特征研究
周向频
男 / 博士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吴怡婧
女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摘要:晚明福州著名文人曹学佺的石仓园是当时福建地区最负盛名的园林之一,其设计营造既表达了晚明文人园林普遍的趣味与手法,又呈现出较为鲜明的闽中地区的造园特征。利用文献研究法及实地调查法,对曹学佺的诗集《石仓诗稿》及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园址现状地形的勘察,对石仓园进行考据和复原,尝试还原石仓园全盛时期的面貌,并在此基础上从营造历程、布局构成、景物配置等方面对其造园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晚明时期的石仓园整体上主要呈现追求山林幽境、因借天然山水及丰富的植物造景三大特征;山下以大水池为中心环池置景,山上景点建筑掩映在林木中,景点建筑质朴疏朗且融入自然,并十分注重巧借园外之景,包括四周的山川、寺庙、田园、村庄等。
关键词:风景园林;晚明;福州;曹学佺;石仓园;复原;造园特征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福建有记载的诸多历史名园中,曹学佺建于福州的石仓园是晚明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园林之一。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州侯官县人,是晚明闽中诗派的代表人物,并引领闽中诗派在晚明诗坛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期的汤显祖、黄汝亨及后世的王士祯、谢章铤都对其有很高的评价。曹学佺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及第,随后出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按察使,其官居金陵期间,与聚集在金陵的文士结社雅集倡和,引领金陵诗坛文人雅集进入繁盛局面,被钱谦益称为“金陵之极盛”。在宦海沉浮八年后,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回到家乡营建石仓园,同时也与当地闽派文人频繁往来,继续“主闽中词盟”。石仓园建成后,不仅成为闽派文人社集的重要场所,也吸引着外地的文人雅士慕名来访。钱谦益曾云“今天下文士入闽,无不谒曹能始”,并记载石仓园“水木佳胜,宾友歙集,声伎杂进,享诗酒谈宴之乐,近世所罕有也”。石仓园在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后逐渐荒废,几经易主后只剩当年的山水草木,清一代仍有不少文人前来凭吊怀古。
曹学佺在南京为官的10年里曾遍访江南园林山水,石仓园与晚明江南园林存在着极大的共性,但在造园理念、要素与手法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当时江南园林好叠山,而石仓园中几乎未见人工叠山,对水的处理亦不同于江南园林的精巧细致,而是疏凿天然水体,加上乡土植物造景,从而呈现出一定的闽中地域风格和独特的园主个性。
2?研究现状与复原依据
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石仓园,但现有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园林的空间考察与分析。陈超的《曹学佺研究》考证了石仓园的营建时间和易主变迁;陈庆元的《曹学佺年表》整理了曹学佺的生平活动,其中包括石仓园的营造活动;陈庆元的《寻访曹学佺石仓园—并及〈石仓全集〉》和林静的《曹学佺藏书研究》考据了石仓园的位置;于莉莉的《石仓烟景自风骚》在研究曹学佺的文学成就时,涉及石仓园的营造过程与易主变迁。其他一些对福州古代园林的研究中也有提及石仓园,但也都只是提及园中二十景的景名,缺乏相关描述和深入的研究。
在笔者尝试复原石仓园全盛时期空间面貌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缺乏详细描述园林空间的园记或园图。在现有的相关文献史料中,对石仓园进行描述的园记只有曹学佺的《石仓园荔支阁记》一篇,也只是记叙石仓园二十景中的一景。清初林涵春的《石仓园记》是在石仓园旧址上追忆凭吊后所写,其中只有对山水格局的简略描绘。所幸曹学佺在园林营造期间及园居岁月里留下了大量相关的园诗,其写诗的频繁程度如同写日记一般,不仅有对园景的描绘,也有对造园过程的记录,还有对园林中发生的各种活动的场景描写。在其曾孙曹岱华搜集整理的《石仓诗稿》(三十三卷,清乾隆十九年刻本)中,卷二十三《浮山堂集》(1613—1617 年)、卷二十五《听泉阁稿》(1618—1619年)、卷二十六《夜光堂》(1619—1620年)、卷二十七《淼轩诗稿》(1621年)、卷二十八《林亭诗稿》(1622—1623年)从时间上覆盖了石仓园从开始营建到作为居所的10 年(1613—1623年),诗集中有大量与石仓园景物有关的诗作;卷三十一《赐环篇》(1628—1630年)、卷三十二《西峰集》(1630—1633年)、卷三十三《西峰六四集》(1637年)虽对石仓园中景物描绘较少,但对石仓园中的活动仍有一定的记载。这些园诗从各种视角事无巨细地记录了石仓园中的园林景致与园居活动,对了解与挖掘石仓园的空间特征有很大的帮助,成为本次复原所依据的主要资料来源。但诗的语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想象的空间,同时这些信息十分零散而琐碎,因此需要对所有相关诗作进行一个整体的解读,尽可能从中发掘与园林空间相关的信息,经过筛选、提取后,再进行串联、对比和推断,在此基础上对石仓园进行平面复原及分析。
3?营造特征分析复原内容探讨
3.1 位置与选址
在历史文献中关于石仓园位置的记载都十分模糊,《乾隆福州府志》中仅载:“石仓在洪塘妙峰山下。”在清人郭柏苍编撰的《竹间十日话》中有稍微具体一点的描述:“曹能始石仓园,在洪塘东岐岭下、状元街北。”据此有研究者认为石仓园的位置应在妙峰山东侧、状元街(今洪塘路)北。但从清初林涵春的《石仓园记》中对山水关系的形容可以看出,这个位置并不十分契合,因其述:“园踞洪江之麓,四山回合,有塘数里,环带左右。”同时曹学佺在诗中多次描述自己的园林为“谷”,可以推测石仓园应在一处山环水抱、围合感较强的谷地里。妙峰山南面虽有一小山与之主客呼应,但明代起便存在的状元街将此地一分为二,难以形成幽邃的谷地。结合洪塘一带的地形来看,更为契合的是妙峰山北面由山的余脉三面环抱围合出的一片地势稍低的谷地(现为福建农林大学)。曹学佺友人之子徐延寿的《大宗伯曹能始先生挽章一百八十韵》中有注释“园中有池百亩”,福建农林大学中的观音湖的面积(约6 h㎡ )及方位皆符合描述,通过查找历史地图发现此湖在20世纪60年代建校前已存在(图1),而石仓园入清后几经易主一直延续到清末,加之此地偏远,清至民国以来此地山水应未有较大变化,由此推断现在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址应为石仓园原址所在,观音湖为石仓园中南池的遗留。石仓园中还有不少位于山上的景点,由此推测其大致建设所涉及的范围如图所示(图2),园北、东、南三面以山为界,西至观音湖西岸,其中布置了景点构筑的面积约为38 h㎡,均在今天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范围内。
1 1960年石仓园园址的山水关系
2 石仓园的推测范围
石仓园选址在此的原因之一应是此地既远离城市喧嚣又兼有交通之便,曹学佺在诗中提到“卜居务卜邻,卜邻虚无人”,又说“熏风自南来,好我有嘉宾”,可见他既希望住在僻静之地又需要便于接待亲友,这样一个离城不远、有桥路相通的地方正符合他的需求。更重要的原因是此处有良好的造景资源与借景条件:两江夹峙,山环水抱;山上林木蓊郁,怪石嶙峋,洞窟幽深,可俯瞰自家园景和山下的村落江景;谷中有塘沼溪流,可仰借山景。此外,选址在此还出于一定的个人偏好,曹学佺好禅尚佛,选择于妙峰寺后依山隔寺而建园,不仅可借其声景,听梵呗钟鼓,也便于访僧说禅,曹学佺在《洪汝含携具同羡长白叔青甫登妙峰寺分得山字》中谈道:“予家青山下,有寺共兹山。非伴客登眺,好看僧往还。径惟松石际,村杂水云间。惆怅斜阳暮,疏钟又闭关”(图3)。
3 石仓园的选址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3.2 布局与造景
石仓园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开始营建,经过10年基本形成最终的二十景,分别是浮山堂、临赋阁、石仓、石桥、南池、石君亭、语江亭、长至台、春草亭、竹醉亭、荔枝阁、听泉阁、夜光堂、梵高阁、琴香榭、淼轩、林亭、涧室、梅花馆、碧泉庵,其中听泉阁组景又有二十小景。1627年曹学佺在游览园中二十景后写下《石仓绝句二十首有引》,“于诸景之次各吟一绝云”,推测此《二十首》为按游览顺序而作,据此可以初步构建出二十景的空间结构关系。另有清初林涵春的《石仓园记》中对山水格局的描述也提供了比照。
“园踞洪江之麓,四山回合,有塘数里,环带左右,一石桥跨沼上,古杉数株,挺然耸拔浮水面,先生置小棹湾泊其下,或载酒读书濡翰。岸旁石笋林立,古洞深窈曲折,如蜗绕蚪曲。旧有夜光堂、听泉阁、淼轩,错落措置,历兵燹飓风,荡为荒丘蔓草。夫仓以石名,非特隐然回峦叠嶂之间……石仓俯瞰大江,舟楫出没,渔歌樵唱于风暝雨晦之中……”
根据总体的山水关系以及诗中的相关描述,可以确定位置的关键景点建筑有浮山堂和语江亭。浮山堂在诗中的描述是隔湖望山,应位于南池之南,北望石仓山,才有“浮山”的效果(图4)。语江亭则在高处可俯瞰闽江,应在东侧洪山余脉高处。再根据诗集中对各景点相互之间关系的描述,可进一步推敲出其他位置的园景,其中比较明确的有荔枝阁、碧泉庵、梵高阁。荔枝阁与浮山堂隔湖对景,曹学佺与友人雨天在浮山堂里社集时有远观荔枝阁的诗句“池满绿苔舟似屐,阁临丹荔树为梯”。碧泉庵与荔枝阁有阁道相连,且有描述“月出东山上,先期照此庵”,应在西边最高处,是园中最先看到月出的地方。梵高阁所在位置为“园中地最高”,应在石仓山顶。其余信息较模糊的有临赋阁、石桥、石仓、长至台、石君亭、听泉阁、夜光堂、淼轩,但仍可推断出一定的方位和范围,如关于临赋阁的描述有“水满阁弥空,山浮到水中”,可见临赋阁与浮山堂同在南池南侧,还有“长步石桥东”,应在石桥东侧,因此推出自西向东为浮山堂—石桥—临赋阁的序列;听泉阁有“湖中光景虽联络,对面不见听泉阁”的描述,据此推测在湖边山上,最有可能是在石仓山南麓。无位置信息的有春草亭、竹醉亭、琴香榭、梅花馆、林亭、涧室,它们的方位都存在多种可能性。结合曹学佺诗集里景点的落成时间以及景点首次在诗集中出现的时间,可梳理出石仓园的营造顺序,与《二十首》诗中的游览顺序互相对比,最终得出一个反映景点位置关系及路径的空间结构图(图5、6)。此空间结构图抛弃具体形态与尺度信息而重在体现拓扑关系,参考了鲁安东、顾凯等对拙政园、乐郊园的研究方法,其关注材料所提供的有限位置关系信息,忽略无关细节,在推敲布局结构时相对准确而有效。在确定二十景的位置后,结合诗集中对景点的细致描述,笔者绘出更为具体的平面复原图(图7)。
4 如今从浮山堂所在位置看石仓山
5 石仓园的营造历程
6 石仓园的空间结构图
7 石仓园的平面复原图
石仓园的布局大体可分为4个区:1)山下的中区,以大水面南池为中心,浮山堂与荔枝阁隔水对望;2)池东一区,以长至台为核心,以语江亭为东界;3)山上的北区,以听泉阁组景和夜光堂为核心,梵高阁为制高点;4)南区,在南池石桥以南水面四周,以淼轩、梅花馆为主景。
3.2.1 以南池为中心的中区
中区以南池为中心,环池置景。南池是建园之前就存在的大水塘,曹学佺在建园5年后(1618年)于池中筑堤,将水面一分为二,并在池中种植大片荷花。池东南隅水中央原有12株水松,池内还有画舫停泊,可以从浮山堂泛舟至荔枝阁、夜光堂和语江亭的下方。池南的浮山堂、临赋阁是最早营构的建筑。浮山堂是生活起居的主要厅堂,旁有矮墙、垂柳、竹篱花架,其不远处有石桥“卧若虹”,在石桥上环顾四周可见“楼台深树里”。过石桥往东为临赋阁,是四面临水、通透明亮的画阁,旁有蔷薇荼蘼花架,周植翠竹、红榴,是园中征歌度曲的场所。
南池北岸在建园之前已有一片荔枝林,于浮山堂中可望隔岸荔枝。曹学佺在两株老荔树之间构荔枝阁,“坐露台如在绿幄中”。荔枝阁前有石台用以避暑休憩,阁后有玉泉亭临清泉而建,亭傍为菊坡,荔枝阁西侧有阁道通往山上的碧泉庵。竹醉亭与琴香榭皆位于南池西畔。竹醉亭旁有竹千竿,并栽有荔枝、芭蕉,是一处避暑胜地。琴香榭临水而建,是另一处主要的听曲场所。
3.2.2 以长至台为核心的东区
东区为园林入口区,以长至台为中心,至东侧山上的语江亭。入园先经过石仓,由“厅事三楹,貌制朴古”的建筑与“山石层积如仓廪”的岩洞组成,是园中十分重要的藏书之所。石仓往西至南池畔为临水的春草亭,由踏月廊相接。石仓往北可达长至台,长至台为一高台,上有一座四面通透的小阁,其下环以药栏,前路两旁植以白长春,周围种梅成林,是园中赏梅胜地。语江亭立在东边可远眺闽江的最高处,曹学佺最喜携友人在此观江中落照或端午竞渡。语江亭下部与南池有水路相通,曹学佺月夜泛舟之后常于此休憩。
3.2.3 以听泉阁组景为核心的北区
北区以山地景观为主,主要由听泉阁组景、夜光堂、梵高阁构成。听泉阁位于石仓山南麓,依泉眼而建,掩映在周围树丛中。阁旁有栈道、指日台、阁道、古梅冈、大士古相、石供、石芝洞、锦绣壁、上池、泻雪涧、下池、飞云峰、石笋、冰厅、小珠帘、石屏、石峡、盘陀石、竹园、洞口池等20小景,曲折的栈道石阶将石壁岩峰、泉流溪涧、洞窟造像等上下相连,形成一组山地园景。听泉阁傍的清泉流入上池,从泻雪涧跌入下池,形成一系列活泼灵动的水景,下池种有荷花。山下的天然岩洞被改造为岩扃,是曹学佺休憩夜宿的场所之一。岩扃不远处的石君亭是曹学佺十分喜爱并颇为得意的一处景致,认为此石亭的位置经营浑然天成。石君亭周围石笋林立,树木森然,旁有一小池承接山泉并连通南池。从石君亭通过曲折山径可到达夜光堂,堂西有木栅,为园中养鹤之处,堂后是松林,堂前阶下土有夜光的效果,由此带来“忽破松间暝,何须秉烛游”的独特夜景游赏体验,也是园中雅集游宴的主要场所之一。梵高阁在夜光堂以北的石仓山顶,为园中最高处,曹学佺常在此听禅礼佛、登临赋诗,或与友人登楼赏园景晴昼变幻、观闽江奔流涨落。
3.2.4 以淼轩为核心的南区
淼轩在南池以石桥分隔出的南水面岸边,夏日面向满池荷花,亦是曹学佺十分喜爱之景,他10年后在远离家乡的广西官署中忆起园中景致,说最喜爱的还是淼轩池荷。在淼轩南面洪山上林木茂盛的高处,有一茅草亭名林亭,于亭中可北瞰园景。不远处有涧室傍山中溪涧而建,溪涧两旁皆植梅,成片的梅林一直延续到山下平地,梅林中筑有梅花馆,“山馆无烦构,编篱似鹿柴。梅花开作伴,石壁卧为阶”,是一处风格质朴的小院,也是园中的赏梅与聚会之所。
4?营造特征分析
4.1 营造过程
石仓园的营造是逐步推进的,曹学佺在造园的10年间一直都居住在园中,造园成了他全身心投入的事业和日常活动。从他的诗中可以推测他在营造之初已有大致的规划,最先确定的是主要厅堂浮山堂的位置,同时利用山下低洼之处天然形成的南池完成了中区的雏形,此后每隔三四年沿池四周增建新景。东区由入口附近的石仓以及东端的语江亭开始,语江亭具有界定边缘的作用及重要借景意义。北区的营造则以山上的听泉阁组景为主,最后往南扩展,以淼轩为中心展开建设。同时不断完善丰富原先的园景,比如在南池中筑堤、将听泉阁附近山下的石洞改造成岩扃等。
曹学佺在建设过程中结合现状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利用自然山水条件,逐步开辟园景,具有一定随机性和弹性变化,也是其乐趣所在,如曹学佺原本计划在荔枝阁后开池种荷,却偶然凿出一握“湛然青玉色”的清泉,因泉水太冷不适合种荷,便改为临泉建玉泉亭;新建夜光堂尚未取名时,“阶前土忽现光,见者异之”,因此名之“夜光堂”。在不断开辟园景的同时,还需要不定期开展对园林的日常打理和维护,如莳花移竹、凿泉引水,以及在雨季园林遭涨水破坏后的修复,这些工程曹学佺大都会亲自参与,并在完工后前往查验,如在月夜携众人往听泉阁或石君亭处观放泉。
4.2 造园理念及特征
4.2.1 追求山野幽境
曹学佺在造园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造园理念,多次在诗中提到自己喜爱自然天成之景,如“赏我园中胜,质不为华掩”,他认为自己的造园只是“轻轻点缀水云间”和“引泉一意随高下”,园中的山水景致皆是“开凿讵人为,位置本天分”。石仓园中的构筑也都结构简单、装饰朴素,梅花馆、夜光堂这类大型厅堂建筑都“无烦构”,山上的听泉阁、涧室俱为“茅茨小筑”,水边的竹醉亭、春草亭则是“茅亭”,可以推测园中除了主要厅堂浮山堂外,都为木架、版筑结构,大多以茅草覆顶。另外,还有不少利用植物营造的构筑,如在松树下搭的松棚,在两棵老荔树间因树架梯、类似于树屋的荔枝阁。晚明闽地文人在郊野造园多是以一处点景建筑,占据山水形胜之处,石仓园所在“四山回合,有塘数里”,似乎有很大的面积,但实际上是通过分散的景点构筑来界定大致的范围。曹学佺的挚交徐熥、徐?兄弟在于山的绿玉斋也仅为一素简书斋,周围是天然的大片竹林,后又增建几处藏书处,散落在于山北麓的青山翠竹之间。
曹学佺有深厚的诗学素养,加上广泛山水游历的积淀,将诗、画、园林的境界融为一体,其在《梁孟弢游石仓有诗纪之并画扇头见示予答以古风一首》中直言“人皆谓我园,有山兼有水。君游独擅长,诗情与画理。诗宗王摩诘,画学长康氏。与余园中境,三者迫相似”,其在石仓园中的造景虽简约,却不失深远意境。另外,曹学佺出于内心的佛教情结,十分喜好寺院氛围与清幽禅境,他在石仓园中也构建了听泉阁和碧泉庵两处参禅礼佛的场所。听泉阁依泉眼而建,其意象来源于曹学佺早年游览的归宗岩中的一座禅院,以泉声营造佛门清凉境界。夜里窗外泉声如雨落,清冽凛然,入夏时流动的泉水使室内变得凉爽,便可“知无尘梦扰,入定拟禅僧”。
4.2.2 因借天然山水
石仓园各处的营造手法反映了曹学佺因借天然的造园理念。他在诗中曾说“尝闻诸夫子,为山以平地。倘无所取材,何由见思致”。他推崇的是剔石疏泉,而不是凿池堆山。园中山水格局充分契合原有环境,整体因山就势,环池置景,山上高陡处立亭阁,幽深处修洞窟,山下开阔处定厅堂,低洼处凿池沼,除了偶有置石、砌筑小坡,全园并无任何堆山叠石,都是利用天然山石。其中有许多构筑是直接利用天然环境而建,如将天然石洞整饬改造而作为住所的岩扃和用作藏书的石仓;还有些构筑的选址十分突显对现状条件的利用,如依泉眼而建的听泉阁和坐石临流的涧室。山上的听泉阁组景因借天然石壁、古洞而建,并疏凿原有的山泉泉眼,形成流向山下荷池的泉流溪涧。
同时,曹学佺还充分利用园外之景,他选址在妙峰山支脉下邻妙峰寺建园,是为了更好地借妙峰寺之景,包括建筑的飞檐翘角和晨昏时的钟鼓梵音。而在园中山上高处所建的语江亭、梵高楼可以俯借旁边奔流的闽江,以及山下的村落炊烟之景,感受“一片江村迷晩照,数声钟磬下烟萝”。除了借妙峰寺、闽江、山下村落这些实体景观,还有借天象景观,包括月出、雨天、下雪等不同景象。曹学佺“最喜江天成晩霁”,常于夏日傍晚与友登临梵高阁观江中竞渡,在晴夜漫步南池畔的石桥、浮山堂以及山上的夜光堂赏月起月落,在下雨时坐于南池南岸望前山如洗、听谷泉幽鸣。曹学佺的因借理念应与闽地丰富的山水资源密切相关,晚明闽地文人造园皆擅借景巧思,如许氏涛园据福州乌石山最胜处的山顶石林中,范围直至悬崖边,崖边可俯瞰江中渔火芦歌,园内怪石嶙峋、岩壁峭立,其所构不过几处简易亭榭,景皆自然天成。
4.2.3 营造丰富植物景观
石仓园未建之前的园址范围内有着良好的植被条件,石仓山上有成片松林,山脚有荔枝林,池中有12株水松。园中的植物造景在保留利用这些原有山林植物的基础上,既有大片栽植,也有局部点缀。成片栽植的有梅、竹、松林,其中以梅花最胜,盛开时节成为当地著名的赏梅景点,园中的长至台、梅花馆、听泉阁都是赏梅佳处,长松修竹在园中亦是随处可见。此外还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荔枝、石榴这类兼具观赏性与可食性的果树造景,每当荔枝成熟时,从浮山堂隔岸远观如红云流火,坐荔枝阁中伸手便可摘食。局部点缀如当时流行的蔷薇、荼蘼花架等,以及从门扉通往长至台的路上以草花白长春沿路装点。曹学佺十分喜爱菊花,特意筑坡专用于种菊、赏菊,也吟咏过点缀于堂前屋后的美人蕉和白槿。
5?结语
本研究以园诗为复原依据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一些地方由于缺乏较为明确的文字信息,只能通过推测进行空间方位的判断,但借助于大量园诗的相互比照和现场判断仍形成了具有一定细节的石仓园面貌复原。晚明时期的石仓园在整体上呈现为质野疏朗的面貌,山下以大水池为中心环池置景,山上景点建筑掩映在林木中,园林没有明确的界限,人工建置散布在自然中,外围的建筑在点景同时借园外之景,将周围的山川、寺庙、田园、村庄之景纳入园中。石仓园的营造具有晚明文人营园所普遍追求的天然雅致、隐逸自适的意趣,但并不尚奇,不热衷于精巧的材料和人工造景,而是紧密结合场地的自然环境、气象条件、乡土植物来营造园中景物,更多地呈现出“流泉喧石壁,曲沼绕松林。师谓天然趣,人间不易寻”的面貌。园林整体融入了天然山水环境中,在真山真水中稍事点缀,以少数构筑简单限定出园内的场域,并十分重视对周边环境的借景。石仓园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名园,其营造理念及手法都充分反映了晚明时期福建尤其是闽中地区的园林营建特征,体现了晚明闽地文人因地制宜、自然天趣的造园思想。
图片来源 (Sources of Figures):
图 1 引自1961 年出版《福建地图集》;图2 引自Google Earth 的 2019 年卫星影像图;图3、6 由作者改绘自 Mapbox 地图;图4 由作者拍摄;图5、7 由作者绘制。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谢章铤.论诗绝句三十首并序[M]// 谢章铤.赌棋山庄稿本:诗五.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 孙文秀.曹学佺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1.
[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 钱谦益.题顾与治偶存稿[M]//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十六题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812.
[5] 曹学佺.石仓诗稿[M].清乾隆十九年曹岱华刻本.福州:[出版者不详],1754(清乾隆十九年).
[6] 陈超.曹学佺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7] 陈庆元.曹学佺年表[J].福州: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6(5):75-81.
[8] 陈庆元.寻访曹学佺石仓园[M]//学林漫录:第十六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
[9] 林静.曹学佺藏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10] 于莉莉.石仓烟景自风骚:曹学佺后期家居文学活动考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11] 沈云迪.明代福建作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12] 何乔远.闽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13] 林涵春.石仓园记:洪塘小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14] LU A D. Deciphering the Reclusive Landscape: A Study of Wen Zheng-Ming’s 1533 Album of the Garden of the Unsuccessful Politician[J].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 and Designed Landscape, 2011, 31(1): 40-59.
[15] 顾凯.明末清初太仓乐郊园示意平面复原探析[J].风景园林,2017,24(2):25-33.
[16] 曹学佺.石仓园荔支阁记[M]//屠本畯.闽中荔支通谱:卷十一.福州:[出版者不详],1628—1644(明崇祯年间).
[17] 曹学佺.石仓园记[M]//曹岱华.石仓全集.福州:[出版者不详],1754(清乾隆十九年).
[18] 陈衎.大江草堂二集:卷四[M].江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19] 徐熥.绿玉斋自记[M]//徐景熹,主修.福州府志:卷二十一.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
[20] 许友.石林自记[M]//徐景熹,主修.福州府志:卷二十一.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
人物访谈
晚明福州曹学佺石仓园平面复原及特征研究
- 时间:2020-07-22
- 浏览量:1300